绪论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的竞争尤为激烈,“行动规划执行”的基础管理工具应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与执行的核心。企业对行动规划执行的有效认知、掌握与良性应用,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作为企业,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和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企业战略的主要目标,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措施及正确利用。
国内行动规划执行现状分析
国内在行动规划执行的研究与应用层面工作开展较早,并在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程中得到了相对正确的认知与应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行动规划执行在性质认知、具体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对症现象,应对各种常态化、非常态化的环境变化改造无法适应需求,决策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不足。
国内行动规划执行现存问题
1.规划环境的非系统性演变对行动规划执行应用的不确定性增加
2.行动规划执行的定位认知不够充分
3.行动规划执行应用中的决策有效性和科学性欠缺
4.在行动规划执行应用中的企业及员工行动力失准
国内行动规划执行应对策略
1.明确和强化行动规划执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
2.强化对行动规划执行特点及必要性的认知
3.有效提升行动规划执行应用中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4.统筹推进企业行动力的提升工作
定义与机理分析
“行动规划执行”的定义主要是:为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提供意见、信息和应变策略,用以对企业发展、竞争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问题及风险予以规避和化解的一种基础工具及规划方式。其在企业实际生产及服务中,以管理和支撑企业的各种决策为本质目的。本文针对“行动规划执行”特征作以系统分析,分析得出结果仅代表适用局部应用环境。
十个行动规划执行特征:
1.条件限定性
2.环境适应性
3.结果针对性
4.持续动态性
5.反馈修正性
6.操作复杂性
7.影响多元性
8.决策科学性
9.应对快速性
10.价值优先性
关键原因分析
从行动规划执行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关键原因分析的主要包括实际需要性分析、可行性评价、适用必要性研究等方面。
1.实际需要性分析
2.可行性评价
3.适用必要性研究
负面效果分析
从行动规划执行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负面效果分析的主要包括负面效果识别、负面效果生成机制研究、负面效果评价等方面。
1.负面效果识别
2.负面效果生成机制研究
3.负面效果评价
路径分解与执行应用
对“行动规划执行”在实际应用过程的路径分解包括认知理解、分析判定、应用执行以及后续修正四个主要阶段。“行动规划执行”掌握和应用环节中各个阶段性难点和重点,对于实现其价值导向、以及有效应用于各领域生产环节具有主要意义。
其中路径分解对应的主要阶段:
1.认知理解阶段
2.分析判定阶段
3.应用执行阶段
4.后续修正阶段
功能实现与价值适应性分析
“行动规划执行”通过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环境适应、风险防范、特征目标、人为干扰六大功能,在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发挥了独特的实践与使用价值。同时,“行动规划执行”的价值应用,亦会随着各自内容差异、目标差异、实施环境差异及条件差异而存在不同程度偏差,需要针对各个阶段、各个环境、各个应用主体以及目标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实际判断和具体分析。
1.收入分配
2.资源配置
3.环境适应
4.风险防范
5.特征目标
6.人为干扰
执行结果评价与信息反馈
执行结果评价与信息反馈是基于“行动规划执行”必要的价值实现路径,其整体性评价可以构成发展“行动规划执行”的初步判断和应用结果。但局部差异、个体差异和应用环境的改变亦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应用过程和应用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1.路径评价
2.结果评价
3.信息反馈